金砖机制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023年09月25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5日第274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英国剑桥大学贝内特公共政策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欧亚大陆延伸到非洲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国家”正在疏远美国而向中国等国家靠拢。在这种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传统的国际合作与商谈体系正在瓦解,国际秩序日趋多极化。近日,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阿拉亚(Daniel Araya)在该机构官网撰文,阐述了当前国际秩序变化、金砖国家崛起以及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

  助力全球南方团结与发展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菲奥娜·希尔(Fiona Hill)认为,对西方政治稳定性的负面看法已经开始引发全球的抵触情绪。在全球南方看来,西方国家集体主导了国际话语体系,把自身问题强加给其他国家,搁置气候变化补偿、经济发展、债务减免等问题,使得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感到被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非西方国家对新的地区秩序产生了更大兴趣,如金砖国家提供了七国集团等治理机制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许多国家认为,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了更灵活的外交安排以及多样化的贸易机会。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正在进一步扩员。扩员后,金砖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7%,GDP之和约占全球GDP的29%。随着金砖国家的扩员,全球南方更加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南非《非洲冲突监测》期刊前副主编凯尔·赫伯特(Kyle Hiebert)表示,扩容后的金砖国家将加速推进全球力量再平衡。金砖国家自成立以来,发展势头强劲,其扩员表明全球南方在追求自身利益方面正变得更加自信和务实。发展中国家通过新的自决水平已将全球治理推向了一种新的范式。最近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认为,“后西方的多极国际秩序正在形成”。围绕着以金砖国家等机制为基础的贸易体系,全球南方正日益团结起来。

  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9月6日刊文称,金砖国家从一开始就将其内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原则之上。金砖国家作为世界多极化新秩序核心的自我认知不断增强。一方面,金砖国家的议程极富建设性;另一方面,金砖国家正越来越自信地表达观点。金砖国家接纳新成员的话题引起了热烈讨论,其他国家加入金砖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成员数量增加、立场和观点更加多元化,必将使金砖国家的运作更加复杂、更值得探究。此外,扩员意味着金砖机制的权威性和知名度的提高,互动的基础更广泛。当然,金砖国家全球领导力的增强还需要各成员国继续努力,加强新成员对金砖国家原则和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在应对严峻挑战方面达成共识并取得切实成果。

  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8月24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我们亟须团结和正义来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紧迫挑战,包括气候危机、经济差距以及影响全球的暴力冲突。古特雷斯在讲话中概述了全球向多极世界的转变,告诫各国仅靠多极化无法确保和平与公正的现状,并呼吁建立强力有效的多边机构支持这一转变。古特雷斯说,随着全球社会走向多极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的、经过强化和改革的多边架构。

  9月9—10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在印度举行,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新德里峰会宣言》,承诺采取切实行动应对全球挑战。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主席保罗·萨姆森(Paul Samson)表示,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把2023年视为世界开启完全多极化的一年。2024年和2025年的G20轮值主席国巴西和南非已将改革全球体系作为重要目标。但想要取得实效,轮值国需要确保成员国有在关键的全球性问题上进行有意义合作的共同愿景。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近期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许多受访者认为,美国领导的“自由秩序”正在消亡。在这一转变中,中国的角色极其重要。此外,金砖国家影响力正持续上升。中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积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土耳其海峡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助理教授塞尔丘克·艾丁(Sel?觭uk Ayd?覦n)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近年来,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与美式干预主义相反,中国希望减少全球干预主义,支持多边主义规范,维护地区稳定,由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近期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积极斡旋,促成两国和解,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正如美国学者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所解释的那样,亚洲正在将自己重新编织在一起,恢复其在欧洲殖民主义和美国主导地位形成前就繁荣起来的商业和文化交流模式。与美国广泛持有的观点相反,全球南方的大多数国家并不认为中国是直接的军事或安全威胁,而将其视为外国直接投资和商业贸易的主要来源。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文莱达鲁萨兰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云昌耀(Chang-Yau Hoo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加速演变的形势下,国际社会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就是例证,反映了中国多边外交的创新方法。其中,全球文明倡议尤其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通过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明支撑。在一个国际关系有其既定规范的世界里,中国仍有必要与其他国家保持强有力的对话,如此有助于确保中国提倡的新型外交模式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B. R. Deepak)认为,中国外交的框架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框架之上,总体植根于中国“天下一家”的传统哲学。这一哲学观点认为,人类的利益、愿望和命运交织在一起,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因此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正因如此,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繁荣的世界的愿望融合在一起。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的新路。

  对于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理念,有的学者从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实践层面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将其概念化为非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地区与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安娜·博亚金娜(Anna Boyarkina)认为,随着单极自由主义世界秩序走向终结,世界政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试图理解和解释这一体系的西方理论也受到冲击。在过去十年里,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中国、印度、非洲、拉丁美洲等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理论。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萨尔瓦多·巴博内斯(Salvatore Babones)表示,包括国际问题研究在内,中国各个学科门类日趋成熟和专业化。国际关系学被理解为对国家间体系的研究,其大多数理论来自对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的研究。虽然西方学者做出了一些努力,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其他地区,但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了根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发展理论的机会。巴博内斯认为,社会科学家应该对非西方的观点和理论持开放态度,并予以跟踪观察。

  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形成了一批厚重的理论成果,对中国外交实践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巴博内斯表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一种独特的中国学派的讨论,这个学派利用中国的历史和知识传统来激发新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深植于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实践,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对当今世界体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可以为全球国际关系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中国学派倡导的概念可能比想象中更容易推广,随着中国的全球化,中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可能在中国之外获得重要的应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